微信           

【起草说明】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起草说明】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的起草说明

【起草说明】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的起草说明

2021-11-30 10:50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索 引 号 分    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日期 2021-11-30
文    号 发布日期 2021-11-30
有 效 性

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的起草说明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系列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担当湖北省一主引领使命,着力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空间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和高品质生活,我市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的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是国家新时代发展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之大变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人口变化、产业升级、技术变革低碳转型等新调整、新要求。

二是落实省、市新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湖北省明确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发展目标,应勇书记提出武汉之于湖北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的支持武汉做大做强,要求武汉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武汉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要聚焦扛起在推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的重大责任,全面提升武汉在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的引领地位,要求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武汉,实现疫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指明了方向。

三是贯彻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重大部署,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要求,自然资源部正在全面推进各级规划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重要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发挥着战略性、约束性和传导性的重要作用。

我市20184开展《规划》编制,全国最早启动编制的城市之一201810月,向部领导汇报了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获高度认可。20197月,省自然资源厅领导听取了我市规划情况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强化专家团队咨询研讨,组建由东南大学段进院士原中规院李晓江院长、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领衔的总体规划顾问组,知名专家领衔完成城市定位、长江大保护等40余项核心专题,召开10余次由国内知名专家领衔的规划顾问专家咨询会,研讨规划核心内容,并于20198月召开了全国专家咨询会。20206,市委主要领导听取了规划汇报,20213月,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听取了规划汇报,并分别于67日、9日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7月至8月公开征求了社会公众意见,并再次书面征求了各区、各部门意见。9,组织专家咨询论证。此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根据部门意见、专家意见和公众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修改完善。11完成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风险评估工作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形成送审稿。

期间,注重创新规划组织、模式和方法,建立了各区、各部门、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全社会参与的“共同规划”工作机制,先后开展5轮分区规划对接,组织各类对接会120多场。注重公众参与,通过长江日报、2049城市沙龙以及“众规武汉”等平台,开展各类线上、爱游戏app官网入口的线下活动,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根据省、市“十四五”规划等进行深化完善,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改革,我市参与自然资源部技术标准体系等10余项课题。《规划》编制获得了全国的高度关注,受自然资源部邀请在全国交流武汉经验10余次,国内30余城市先后来我市学习交流。

规划编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相结合,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逻辑主线,围绕国土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形成“规律认知-问题风险—目标定位—格局优化—要素统筹空间治理”的规划内容框架。

一是尊重发展规律,把握空间特征与优势。武汉具有北峰、南泽、中城的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呈现“半城山水、两分城乡、三分田”的国土空间利用特征。同时,具有“九州通衢”的战略枢纽优势,一直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武汉城市地位不断升级,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现已成为长江经济带超大城市。

二是全面分析评估,研判空间问题风险。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中部中心城市地位确立,但区域引领作用不强;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但空间配置仍有待优化;生态保护框架进一步稳固,但生态和耕地保护压力仍然较大;支撑体系逐渐健全,但安全韧性及基层民生设施仍存短板;城市滨水文化特色逐步彰显,但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充分

三是把握战略要求,找准发展目标和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愿景为“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城市性质确定为“湖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世界滨水文化名城”。同时,规划围绕底线约束、结构效率、空间品质三个方面,结合武汉特色,形成20余个主要指标。其中,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30%可容纳承载1660万常住人口、2000万管理服务人口。

四是强化落实“长江大保护”,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规划构建“两江三镇、六轴六北峰南泽”的国土空间格局。利用长江、汉水的自然分隔,加强“三镇三城”差异化发展和一体化融合。巩固六个放射状生态绿楔和生态走廊。培育发展武鄂黄黄、武咸、汉孝、武仙洪等多方向城镇发展轴。依托黄陂、新洲等北部山区,以及蔡甸、江夏等南部湖泽,形成北峰南泽的生态格局。结合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生态空间,落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形成农业农村空间。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重点保障四大产业基地、光谷科创大走廊、长江新区、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等省市重大战略的空间需求。

五是强化“一主引领”促进区域协调。充分发挥武汉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节点作用,打造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极核,发挥武汉在省域和城市圈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建设武汉都市圈。

六是尊重自然格局,锚固蓝绿交融的生态空间。锚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全要素生态框架,加强江河、湖泊、水库、湿地、山体等多要素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加强土壤及大气环境治理。

七是推进乡村振兴,保障优质高效的农业农村空间。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化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八是促进繁荣宜业,塑造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围绕“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突出核心引领、多轴多廊、组团发展,构建“一主、四副、多点”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形成“五个中心主体功能区布局

九是推动三港联动,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门户,推进武汉天河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实施高铁进机场工程。建设国家高铁网络中心,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超米字型”高铁网络。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推进“水铁公”多式联运体系。

十是完善空间支撑,打造安全健康韧性城市牢筑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低风险下的弹性城市、高风险下的韧性城市”。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打造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12分钟文体圈、10-12分钟医疗救治圈。完善骨架路网体系,规划形成“6环24射多联”的高快速路系统。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完善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是彰显空间魅力,打造世界滨水文化名城。彰显“两江三镇、六楔百湖”城市特色,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打造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营造“城湖共生、水岸交融”的滨水特色空间,促进水网、绿网、绿道网融合,建设通江、达湖、成网的高品质绿色廊道。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十二是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加强城镇空间整治,提高经济产出水平。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空间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振兴。

十三是创新空间治理,推进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刚性约束、刚弹结合”的用途管制体系。构建“市-区-单元”的规划层级落实机制。形成“滚动推进”的规划实施模式。建立“智慧仿真”的监测评估系统。


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