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微信           

风雨无阻守家园 奋力夺取『双胜利』——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疫情防控和疫后重振工作纪实-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风雨无阻守家园 奋力夺取『双胜利』——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疫情防控和疫后重振工作纪实

2020-04-09 09:48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4月8日,武汉正式解封。这座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终于“重启”,武汉保卫战胜利在望。为阻断新冠肺炎疫情向全国蔓延扩散,武汉市作为全国新冠肺炎疫区中心,自1月23日起实行封城管理。回望过去的两个多月,面对这场空前的战役,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成立局疫情防控指挥部,全员上岗、深入一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疫后重振,加紧推进全市复工复产,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勇于担当,冲上战斗第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建设武汉版“小汤山医院”、方舱医院、制作全市“疫情地图”……在武汉市防疫抗疫的一线,处处都闪现着自然资源和规划人的身影。

火速确定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选址

生命重于泰山。1月23日封城当天是腊月二十九,为解决武汉市现有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武汉市局紧急调集规划院20余名技术骨干,火速赶赴现场查勘,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选址和规划论证。

大年三十凌晨一点半,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制作完成防疫医院红线范围图、权属图及规划控制图等图纸,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最大限度地争取时间。局系统积极配合支持医院建设所需的规划、地籍、建筑审批等图纸资料,测绘院提供覆盖20平方公里的图件100余幅,协助完成火神山医院周边地下管网测绘。

一天踏勘三十处方舱备选点

按照党中央“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的指示精神,武汉市局积极开展方舱医院和隔离点的选址、建设工作。

武汉市方舱建设指挥部就设在市局,负责全市方舱医院选址和建设。2月初起,武汉市局组织各区(分)局、局属事业单位精干力量对全市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符合条件的建筑进行初筛,一天现场踏勘备选点30余处,最终推进完成全市22处方舱医院建设,可容纳床位3.34万个,确保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抗疫战斗托起了生命的方舟。

2月10日,市局仿真实验室工作专班又加紧开展全市集中隔离点选址,共计257处7.41万张床位,形成“一区一表一册”,列出各区备选点清单和空间布局图。

制作“疫情地图”支撑指挥决策

为快速定位患者,及时调配医疗资源,2月5日,武汉市局成立了“疫情地图”和空间分析战斗队。这支队伍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大数据等技术优势,从全市、区、街道等不同层次,对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居住地址进行快速地址匹配,对新增的确诊和疑似人员进行空间定位,制作全市“疫情地图”,实现社区确诊和疑似病人数量和分布实时更新。同时,收集整理全市方舱医院、隔离点、65个定点医院、50个重症药房、药店及小区信息,建立专题图层,为中央督导组和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沉社区,把好防疫第一关

从2月初到现在,武汉市数以千计的自然资源和规划人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用奉献和汗水织就了严密防线,守住了疫情防控斗争的决胜之地。

下沉社区,当好群众的“勤务员”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2月初,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69个党支部主动请缨,迅速集结,对口联系帮扶汉阳区的42个社区,覆盖10万余户25万余人。

下沉伊始,党员干部都没有符合防护标准的口罩和防护服,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局领导带头,党员全下,连续60余天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展电话调查、测量体温、上门排查、防疫宣传、就医协调和小区值守等工作,不厌其烦地对外出居民进行劝说引导,充当起社区保安员和政策宣传员。随着社区管控进一步严格,下沉干部身上又贴上了“米袋子”“菜篮子”和“医药箱”等标签。

看到社区防护应急物资紧张,69个党支部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累计捐赠口罩2.7万个、消毒液及酒精2.8吨、蔬菜4.2吨,捐款28万余元,极大缓解了社区的燃眉之急。

智慧服务,当好社区的“信息员”

针对社区卡点值守任务繁重、交叉感染风险大等问题,武汉市局发挥技术优势,开发了“武汉社区微服务”小程序,上线了居民信息采集、社区疫情统计分析、社区帮扶助手三大板块,将出入值守、买菜买药以及外出证明登记从“线下”变成“线上”,解决值守登记“共用一支笔、共填一张表”的无意识接触风险。编展中心研发了“社区调查”等小程序并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社区排查和服务效率,助推“无疫情社区”创建,得到了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的一致好评。测绘院为7个对口社区制作1∶2000疫情防控专题影像图,方便社区跟踪疫情。下沉党支部围绕社区信息化建设与社区规划治理开展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近40份。3月26日,交通院联合美团单车撰写的《武汉战疫骑行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部以疫情期间骑行大数据为蓝本的疫情抗击研究。

助管隔离点,当好患者的“服务员”

为全力保障各区抗疫工作,各区(分)局在下沉社区的同时,成立专班、靠前服务,全力参与隔离点筹建运行和方舱医院改建等工作。

2月8日,江夏区局主动承接全区第一个隔离点防控工作,6个小时完成筹备,为其他隔离点提供示范样本。2月11日,武昌分局一天内为对口的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张床位安装了临时隔断墙及床位隔板,保障隔离病人顺利入住。江汉分局制定隔离点入住管理、安全管理和消防应急预案等16项工作制度,累计收治疑似病例10批次80人。黄陂区局紧急筹建省委党校方舱医院并投入使用,建设床位300张,接诊患者100余人,为生命接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隔离点运行期间,区(分)局纷纷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充当起了“服务员”,为隔离点人员提供转诊、外出接送、搬运等全方位服务,赢得了一声声真诚的感谢。

及时应对,全力服务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乎生计。”自武汉封城以来,经济社会活动停滞,全市经济受损严重。为确保全面落实党中央“六稳”工作目标,武汉市局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积极推进全市复工复产,奋力夺取“防新冠、促发展”双胜利。

率先开展疫后重振规划

面对疫情冲击,武汉市局率先开展疫后重振规划,加快探索“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健康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模式,构建“1﹢4﹢x”的规划体系,即“1”个《疫情影响评估及疫后重振规划纲要》,《应急系统与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经济复兴与产业重振专项规划》《健康城市标准及评估》《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4个专项,推动招商云、土地保障、城建计划、社区监测平台等一批政策、标准和行动计划,保障规划实施。

加强健康营造,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城市标准体系,健全医疗卫生设施体系;聚焦环境安全保障和供应设施安全问题,编制实施新一轮环卫、电网和生命线规划;完善城市危险废弃物处置体系,推进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加大“健康促进型”设施建设,打造文化体育设施、康养休闲场所和健身绿道网络等多类型健康生活空间。

强化应急防灾,打造韧性城市。建立多情景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制定并落实“全周期、分区分级管理”的应急预案;开展物资筹备、供应及服务站点规划,确保物资配送顺畅;开展疫情后期交通特征分析与交通组织管理研究,提出复工复产期间交通有序恢复的组织策略;建立可追溯的公共交通出行信息制度,保障出行安全。

完善社区规划,加强空间治理。合理制定社区适宜规模、建设标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进驻社区对口服务;建立空间弹性管理机制;合理划定适宜规模的战略留白用地,应对城市未来发展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快谋划“新基建”规划布局,实现公共服务、交通、市政设施管理的感知、互联、分析、预测和控制。

优化调整重大城建项目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武汉市局调整2020年城建计划总体安排和建设时序,提出新增项目53个,增加年度投资额约553亿元。

聚焦重点、聚焦见成效,全力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项目、重点区块、重要工程等项目实施,提出全部续建项目疫情结束后立即复工、既有综合交通新建项目加快开工、解决痛点的市级新建项目优先开工,促进经济快速走出疫情影响。

创新打造“汉地云”用地推介平台

为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提振市场信心,武汉市局提出疫后重振政策17项并上报,积极争取部省支持政策出台,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全面摸清全市土地要素家底和供应潜力,构建“汉地云”平台系统,具备土地推介、智能寻地、政策手册、互动交流四大功能,形成包括100余个土地推介项目和30个工业园区的招商项目库,实现招商区域和地块信息的空间化展示。交易中心将现场挂牌调整为网上挂牌出让,推动重点项目成交,保障武汉市土地市场平稳运行。

3月31日,武汉市土地市场在疫情发生后首次推出的10宗用地全部成交,土地面积约120.7公顷。

改革创新,全面推动疫后重振

经过这一次疫情“大考”,武汉市局更加坚定了“创建全国卓越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决心和信念,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开创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新局面。

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推进“审批大集中”,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清单制、拿地即开工等服务举措,完善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服务平台,构建审批与服务一体、处室和事业单位协同、市局与分局联动,高效便捷、服务优良的审批服务新体系,努力实现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无差别受理、同城通办。

深化规划编审体系改革。推进“编制大集中”,对全局涉及空间规划编制的职能进行整合重构,对全域空间、地上地下、各类要素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战略引领、有效传导、同级唯一、管控清晰的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编审体系,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全面落实新修正《土地管理法》,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建立新增建设用地、土地供应与盘活存量、闲置用地处置、违法用地处置等挂钩机制。完善供地管理机制,持续维护全市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平稳、健康、长远发展。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建设全市社区治理和空间监测平台,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以社区信息化的建立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同步开展规划师进社区活动,逐步实现全市社区规划服务全覆盖。逐步推进全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创新。全面推进武汉城市仿真实验室建设,基本建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平台。建设规划设计建筑管理依据库、规则库,实现标准型工程建设项目“机器代人”审查。构建数字城市模拟运行环境,创建计算式城市仿真技术标准,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智慧决策管理平台,争取将仿真实验室纳入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为新时代城市治理工作提供范例。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创新。加强全市域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建设,构建全市域、集建区、非集建区、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格局。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摸清生态资源“家底”,探索编制自然资源现状图和管理图,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年度数据库,编制年度自然资源调查报告。

相关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

网站地图